发布日期:2025-04-18 14:41 点击次数:54
图片
(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,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。文中所述方剂,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、应用,切勿盲目尝试。)
本文理论依据:《中医方剂学》
你好,我是中医人,文君然。
记得从前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时候,作为学生的我,发现每一个内科病,都被分成了若干证型。而每一个证型所该用的方子,又清清楚楚地列了出来。
所以,在某次课间,我就问老师,说是不是今后临床的时候,看到这样的病,这样的证型,就必须用书上给出的标准方子呢?
我的老师回答,说书上所列的东西,并不绝对。它只是最有价值的参考,不等于解决问题的最终答案。归根结底,还需要医者实事求是地判断。
这么一说,我有点蒙了。什么叫“有价值的参考”?什么叫“实事求是地判断”?书上列出的方子,到底能不能用?
时至今日,我对上述问题,终于有了一点感受。我不敢说我的感悟是正确的,但我依然想把它分享给我的读者。
来看下面这个小小的医案吧。
图片
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,当时67岁。初诊时间,是1982年的9月份。
他怎么回事呢?就是最近这半年多以来,经常拉稀腹泻,时轻时重。西医明确诊断,是慢性结肠炎。
最初,此患跑了好多家医院,看了不少大夫。几乎所有的中医,给出的治疗方案,都是参苓白术散加减。此患自己也翻阅相关书籍,发现自己的问题确实是所谓“湿邪”所致,而健脾渗湿的最佳方子,确实是参苓白术散。
但是,这么治疗,效果一直比较一般啊。此患很苦恼,觉得自己的病太重了,只能继续求医。
这一次,患者遇上一位医家。
刻诊,患者脉滑,舌苔厚而微黄。细问得知,患者大便一天三到四次,排出的东西绝大多数时候是稀便,夹杂少许的黏沫。口干,但是不想喝水。吃东西食欲比较差,有时候感觉到腹胀、恶心、肠鸣。
了解到这些以后,医家提笔书方一首:
竹茹20克,生姜、半夏、陈皮、甘草、荷叶各10克,茯苓16克,黄芩6克。所有这些,开4剂。
患者拿过来一看,发现和从前的参苓白术散不一样。
抱着试一试的态度,患者把这四剂喝完了。喝完以后,他惊喜地发现,自己的腹泻已经止住了,大便相对成型,一天排便一次。
这时候,原方黄芩减少用量到3克,再投8剂巩固。
最终,患者诸证悉平,问题完全解了。
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。它最初刊载于1983年的《北京中医》上。
来吧,我们讨论一下。
其实,这个患者的问题,我们中医内科就称其为“泄泻”。这是常见的脾胃系疾病。病因,就是一个“湿”字。
365站群你看医案中患者的表现,舌苔厚,脉滑,肠鸣腹泻,恶心腹胀,食欲减退。这给人的印象,就是有湿。湿邪困阻,下注肠间,导致腹泻。治疗起来,就是健脾渗湿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患者之前用过的都是参苓白术散,是可以理解的。因为在中医内科学的相关教材里 ,脾虚湿盛导致的腹泻,标准用方,就是参苓白术散。
但是,这里有一个细节,就是患者舌苔微黄。舌苔微黄,意味着患者有热。
好,到这里,我们就得讲究实事求是了。既然患者有热像,而且之前一直以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无效,那么就得把用药的方向,调整为清湿热。患者看上去依然以湿邪为主,但是这唯一的,容易被忽视的热像,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。
这个时候,再去守着参苓白术散,就不行的。你看医家当时用的啥——
竹茹20克,生姜、半夏、陈皮、甘草、荷叶各10克,茯苓16克,黄芩6克。
这个是,是温胆汤加减。半夏燥湿化痰,陈皮行气除湿。荷叶化浊。茯苓健脾利湿。这些都在除湿。关键,在于重用竹茹20克,和黄芩6克。
图片
竹茹这个药,是清痰热的。黄芩这个药,是清热燥湿解毒的。两味药放在这里,就加强了清热之效。从前参苓白术散的思路,换了,换成了温胆汤为主。半夏、竹茹、陈皮、茯苓、甘草,这就是温胆汤,只不过少了一个枳实。
读者朋友,你看,这就是事实求实。虽然患者的症候,像极了脾虚湿盛。但是根据他舌苔黄的细节,以及既往的治疗史,果断地将用方转变为温胆汤,而不是拘泥于课本上的参苓白术散。所谓“实事求是”地判断,就止于此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其实,关于类似的经验,很多中医人来临床实践的时候,都有。本来,这个病按照从前学习的,就应该用某一方来治疗,毫无疑问。但是用下去,就是不行。怎么办?重新辨证,仔细研究,看看有没有什么细节,和书本上的不一致。如果有,果断换方,不要再拘泥于课本。
再比如说那五更泻吧。中医内科教材,明确列出是四神丸加减。但是,有些人用下去偏偏不行,细问得知患者精神情绪抑郁,时常胁肋胀痛。这就说明,有肝脾不和的倾向。于是,实事求是,转方痛泻要方。这么一来,患者果然好了。这样的例子,数不胜数。
可见,不拘泥于课本和成规,实事求是地临证用药,这太关键了,是一个中医人临床技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。
好了。这个事儿,我就和你聊这么多。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